請點這裡詳閱藍佩嘉老師的全文!

讀到藍佩嘉老師的這篇文章真是心有戚戚焉,「沒辦法那樣養小孩」的困難,真的是方方面面的,從家長本身的教養態度(這裡還要回推到家長自己是怎麼被養大的)、學校/教育系統的選擇、一直到日常生活的照顧方式,真的存在非常大的社會階級與文化落差,有些話菁英份子(當然也包括我)說來輕巧,但對很多家庭來說真的是難以企及的高標。除了直接變成壓力,還會加速這些家長的逃離與自我放棄,反正我怎麼樣都教不好,那就給你們(學校、社工、課輔老師⋯⋯)教就好了嘛!

當代對親子教養的理想化(而且往往是單一的)想像不只透過法律與國家系統介入位在不同階級與文化中的家庭,也有可能透過社福組織、宗教組織、社區鄰里的課輔安親資源(包括自費或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等等這些系統,滲入到家庭中。我不是說孩子不該得到更適切於自身發展的照顧,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好好愛、好好對待、好好成為自己本該成為的樣子,但現實條件就是如此艱難,當孩子在外面得到了某些與自身處境衝突差異過大的資訊、回過身來觀看自己的家庭時,孩子該作何思考與感想?家長又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這種觀察總是提醒我,在面對親職教養的這個議題時,絕對不要輕易對眼前的家長說出帶有強烈批評、指教、教導意味的話語,因為在我真的認識他之前,我永遠不知道,家長「沒辦法那樣養小孩」的難處在哪?而他又已經做了哪些努力還是被貼上「不適任家長」的標籤?

儘管我們再心疼孩子,還是必須先認清家長的樣子後,才能真正幫助到這個家庭,畢竟家長才是真正照顧孩子的人,所以家長當然也需要被好好理解、好好照顧!

探索更多來自 諮蔚·滋蔚 親子共學遊戲陪伴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