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廂孩子拉起袖子給我看手上的傷痕,那廂輔導老師來訊告知孩子手上有刀片劃傷的痕跡,早上另一個孩子笑著說如果死掉就能見到媽媽了,聽得我心酸。好巧不巧,這些孩子都是已經失去媽媽的孩子,剛過完的母親節,對這些孩子來說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個日子。
母親節跟父親節一向並列為我最討厭的兩個節日,過年排第二。在鋪天蓋地的溫馨慶祝氛圍裡,在學校給出的各種應景作業裡,母親/父親與親子/家庭關係濃縮成一種超級理想又美好的樣貌,一旦在當中找不到自己的置身之處,那種尷尬、不自在、難受甚至憤怒的感覺,真的會讓人很難很難消化,就連大人都不見得能安然度過這些節日的摧殘,更不要說是年幼的孩子們了。
明明這個世界上每個家庭都不同,也絕對不是每個人都在溫暖又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為什麼要用很一致的想像去勾勒家的圖像呢?
失去母親或父親的孩子、被母親或父親不當對待的孩子、父母親深受藥酒癮所苦的孩子、在外遇故事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暫時因故無法住在原生家庭的孩子、隔代教養的孩子、親屬照顧的孩子、各種多元成家的家庭裡的孩子⋯⋯
有這麼多不同的家庭,有各式各樣的父母,當中也絕對有不那麼好的父母,為什麼一定要每年提醒孩子你的現實家庭跟理想距離有多遠?為什麼一定要孩子對父母說我愛你?
在非典型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要面對的困難真的很多,內心的百轉千回也只有自己知道;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生命這回事可能是他們花上一輩子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參透的一道大謎題。
如今身為大人的我,能做的也就只有在這種不容易的日子裡,為這些找不到位置安放自身的孩子們撐出一點空間,在這個安全空間裡,他們能盡情表達自己對已經不在的父母的思念、或是對父母的恨意,也可能是對其他還有爸媽的同學的羨慕嫉妒與忿忿不平,又或者是對自身生命的放棄毀滅。
這些表達通常不容於溫馨歡慶的時刻,但這些聽來有些刺耳的靈魂絮語或許才是更貼近這些孩子們的內在聲音。
期盼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各種節日來刻意提醒母親或父親的重要性與辛勞,如果真的要表達愛意與感謝,難道不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嗎?真的要想念已經不在的父母,其實也用不著節日的提醒就會想念了。當這些太過刻意的節日消失時,為此鬆一口氣的人說不定會比想像中的還要更多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