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是南下工作的日子,剛剛結束愉快的陪伴時光,現在到能親近大自然的地方吃便當、曬曬太陽,真的覺得很幸福啊☺️
不知為何,今天輔導老師跟我聊了好多,除了針對孩子們的生活狀況互相分享意見外,老師也談了好多自己在輔導工作上的無力感。現實中很多孩子真的很難單靠學校的力量拉住,也很難讓他們乖乖回到學校,我想老師既然會跟我訴說自己的無力感,那一定也是因為他還在想辦法多做些什麼,畢竟要先使力才會感到無力啊,會感到無力那就表示我們都還沒放棄。
老師今天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我跟老師分享自己投身於陪伴工作的苦澀與甜蜜時,老師淡淡的說「至少你對他們而言是會讓人期待的到來,而不是不想跟你連結互動」,一句淡淡的話,背後是很深的無奈。對於在學校這個充滿規訓與框架的系統中想辦法使力的輔導老師而言,很多個案都可以算是「非自願個案」,有時候光是跟孩子建立關係就難如登天,更不用說要談什麼重要的議題了。
我跟老師說,我幾乎從來不跟孩子們「談」 什麼嚴肅的事,我只是好好的「陪」他們,讓他們帶著我去到他們願意讓我靠近的地方,而我也願意帶著開放的態度,去認識眼前的這個人,嘗試理解他的苦。我想,就是因為我能盡力創造出這種有品質的陪伴,才會讓我成為對孩子而言是「讓人期待的到來」吧。
說真的,聽到老師的回饋,我真的超開心的,那表示我有好好的走在我想前往的路上,成為能好好陪伴他人的人。
但我也想讓更多人可以成為有能力創造高品質陪伴關係的人,所以今年我有一個計劃是會推出一系列給相關專業工作者的增能課程,我們可以一起來腦力激盪,看看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還可以怎麼好好陪伴孩子,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成為滋養愛的載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