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又是開車南下的工作日,在來回近200公里的長途移動中,除了把車子當成我的移動KTV,我也經常思索關於人生的種種疑問,昨天我就突然發現一件很重要但我似乎還沒認真講過的事。
雖然我經常在文章裡強調親子關係的親密感,甚至也以「玩出親密感」作為我推廣親子遊戲陪伴的slogan,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要每一個人都跟自己的孩子培養出一模一樣的親密感。
這是什麼意思?
對,親密感對重要關係而言是很必要的一部分沒錯,但每個人認為或需要的親密感都是不同的,所謂的親密感也會因不同的對象而有不一樣的感受或定義,簡單的說就是,衡量「親密感」的標準是比想像中更加多元流動的。
舉例來說,我們家本來就不是會有什麼親暱肢體互動的家庭文化,我們三姊弟之間也不是那種會每天噓寒問暖或跟對方分享生活大小事的互動模式,長大後各自有自己生活的我們平常可能幾個月都不會刻意跟彼此聯絡,可一旦真的遇上什麼大事,我們是會記得找彼此商量或求救的。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互動或許顯得疏離,可是對我來說,這是我們手足間親密感的一種展現。但我跟伴侶的關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我們的親密感來自長時間的相處、來自日常生活大小事的共享、更來自親暱的肢體互動。
很有意思吧!我在談的明明都是「關係中的親密感」,卻會因為不同的對象或情境而有完全不同的樣子,而且我並不覺得哪一邊的關係比哪一邊更親密,關係本來就不是這樣拿來比較的。
每個人能感覺到親密的方式不同,能接受的距離也不同,況且還有關係中另一端的這個變數,比如同樣是牽手這個動作,在我跟伴侶之間就是親密感,但要我跟我妹或我弟牽手,那帶來的肯定不是親密感,而是想逃跑的感覺吧,哈哈哈哈哈!
不論我們用什麼樣的詞彙去形容或描述一段關係,永遠不能忘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充滿變化、彈性跟流動的,所謂絕對的衡量標準其實並不存在。既然如此,用某一個固定不動的框框去套用檢視每一段關係,套不進去的就表示這段關係不夠好(以這裡談的例子來說就是「不夠有親密感」),這樣的想法就顯得毫無意義。
不論是伴侶關係、親子關係、乃至於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有它最自然、也就是關係中的每一方都能感到舒服的樣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每一段關係中讓自己跟對方都能感到舒服自在的互動的方式與距離就好,至於要用什麼詞彙來形容它,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 近期課程公告 ━━━━
想試試看一邊玩、一邊探索關係的各種可能性嗎?
歡迎報名上半年度的線上+實體課程 ➘➘➘
╭⋯⋯⋯⋯⋯⋯⋯⋯⋯⋯⋯╮
┤滋養愛與自信的遊戲時光├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