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下工作的日子,難得不是陽光燦爛的天氣,但今日雲霧繚繞的縱谷山景好美,在移動速度的恍惚間竟有種雪景的味道,美到我忍不住停車下來拍張照,這時就好慶幸自己有帶著相機,老派如我總是覺得有些感覺是手機拍不出來的。

雲霧繚繞的花東縱谷

這幾天社會輿論似乎因為一個孩子以極端悲劇性的方式離去而有些波濤洶湧,我其實也是有些感嘆的,不過還沒辦法好好把心裡的感受整理清楚,但我很確定在現在這個世界上受苦的孩子很多,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只不過每個孩子表現受苦的姿態不同。

當然我不是說因為個人的受苦處境就能合理化所有行為,包括那些攻擊的、惹惱旁人的或自我毀滅的,但有些乍看之下像是個人衝動的行為,其實背後有非常複雜的脈絡,人類本身就是生存在一個極為複雜的生態系統中,如果哪裡出了錯,那一定是一環扣著一環的交互作用,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面對現實?

這幾年來因為疫情很大程度影響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跟互動連結的方式,而先前那段停課或遠距教學的日子對於學齡兒童與青少年來說衝擊更是大(但大家未必有所覺察),孩子們是如何在這種缺乏實體互動的情況下與學校系統、老師、同學建立關係與互動的?是覺得變簡單還是更困難了?從虛擬遠距回到實體校園生活又有哪些事情需要適應?這當中的複雜程度恐怕已經不是我們這些大人可以想像的了。

體制內的學校對孩子們來說本來就很難了,加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學校」對現在的孩子們而言到底是何種意義的存在,我實在很好奇啊⋯⋯

以上我都還沒講到手機跟網路是怎麼影響一個孩子如何認識世界、他人與自己咧!

結果還是不小心說了這麼多,哎,雖然不簡單,但還沒有到要放棄的時候,畢竟身為大人的我們在成長跟學習過程中也經常沒有被好好對待過,只是不同世代間面臨的挑戰不同。

既然如此,那就更需要有願意放慢腳步、多付出一點、跳脫框架思考挑戰體制的人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這很不容易,可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都還在繼續努力嘗試各種方式,試試看能不能帶來什麼改變,不是嗎~

探索更多來自 諮蔚·滋蔚 親子共學遊戲陪伴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