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指的是努力嘗試抵達對方所置身的世界、
與對方同在的一種行動。

小兔子是如何給出泰勒想要的陪伴呢?

又來到週更長文的時間啦,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陪伴」這件事~

關於一個人陪伴另外一個人,大家的想像或經驗是什麼呢?有什麼樣的陪伴是你覺得很不錯、而什麼樣的陪伴又是讓你覺得不如不要有的嗎?

邀請大家做這個思考是因為,也許我們可以從自己有被他人好好陪伴、好好接納的經驗中,去思索或揣摩自己成為陪伴他人的人時,什麼樣的方式或姿態是更為適切的。

但在繼續往下寫的同時,我也想提醒大家,每一個人覺得好的、舒服的、適合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雖然我們能夠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為去感受、去思考,但那不表示我們就已經找到一定能到達彼岸的路徑,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置身於不同的世界。

對我來說,「陪伴」指的便是努力嘗試抵達對方所置身的世界、與對方同在的一種行動。

要與對方同在是需要透過反覆覺察與練習才能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相信(也就是價值觀),以自己的相信來說服或嘗試改變他人的想法與信念,是非常直覺性的行動方式,但也許我們會因此錯失了真正與對方同在的機會。

舉例來說,當一個大人相信不用賺錢養家的小孩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什麼負面情緒或壓力,因而認為孩子的失序行為只是故意鬧脾氣或無病呻吟,此時大人與孩子之間就像隔著一條長河、各自遙望彼岸而難以靠近彼此。此時雙方不僅難以互相理解,更常見的狀況是其中一方會用力想把另一方拉到自己這岸,或者雙方都陷入想改變對方想法的而極力拉扯,最終只能雙雙落入湍急之流中。

但能理解對方、與對方同在的陪伴不是這樣的,與其硬把對方拉過來,更溫柔的做法或許是想辦法在兩岸之間築一座橋、開一條路,讓我能順利的從我所在的這岸抵達你所在的彼岸;也或者當這座橋搭建好時,你也就願意從彼岸走過來了也說不定;再或者,我們誰都不用永遠離開自己的那岸,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在橋上看看只在岸邊看不到的風景。

所以我想,有機會帶來不同互動方式的關鍵可能在於「如何搭建那座橋,找到通往彼岸的路」

在我的經驗裡,「傾聽」是比「說話」還要更快能夠搭橋築路的方式,對方給出的一切表達(包括語言與非語言),都是為我引路的重要指標,只要我有足夠清明的覺察與耐性,通常都能順利按著對方為我開展的路徑抵達此時此刻他願意讓我抵達的地方。

但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有太多內在、外在的思緒干擾,讓人難以保持足夠的清明與安靜,我們的嘴巴往往動得比耳朵快、也動得比腦子快,常常在還沒聽懂甚至聽見對方說的話之前,我們就急著想說自己想說的,這一急,能抵達對方所在之處的路標也就消失了。

以上我寫的好像有點太抽象,有聽沒懂,沒關係~推薦大家可以看《別傷心,我會陪著你》這本繪本,我認為它將「陪伴」這件事以簡單但深刻的方式表達出來了,但由於我實在是太不想暴雷了,所以我只能寫到這裡,如果你也很好奇小兔子是如何能夠好好陪伴小孩泰勒的話,非常歡迎你去找書來看看,說不定你也會跟我一樣被深深療癒了!

我的暴雷最多只能到這裡了!

探索更多來自 諮蔚·滋蔚 親子共學遊戲陪伴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